關鍵字:人工生殖
-
備孕壓力!「3大備孕難題」讓人想放棄 這階段阻力大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565許多接受人工生殖的夫妻半途而廢,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最新調查報告發現3大原因,分別是「自行施打排卵針及副作用不適」、「取卵數量少於他人」、「胚胎無法順利培養與植入」。專家表示,人工生殖療程需仰賴醫病合作,才能順利「尋寶」,備孕夫妻務必主動尋求醫師協助。 -
癌症治療等於生育夢碎? 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守住生機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8011衛福部今日宣布,自9月1日起推動「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初步適用對象為我國國籍18歲至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凍卵最高補助費用新台幣7萬元,凍精最高補助8000元,每人最多2次,預估首年600名癌友受惠。 -
告別兒童肥胖!國健署推「FIT動起來」 盼全家動起來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8641愛喝甜飲,嗜吃炸雞漢堡,又懶得運動,全國4分之1學童過重,甚至肥胖。國健署長沈靜芬倡議「FIT動起來」,運用「Fitness運動」、「Intake飲食」、「Team合作」等3大要素,鼓勵家長以身作則,遠離手機、不要熬夜,全家一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人工生殖補助屬於免稅範圍 自費部分應納入列舉扣除額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450國健署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提供妻年齡未滿45歲不孕症夫妻人工生殖技術補助,迄今共5.8萬對夫妻已獲補助撥款,經費66.98億元。依規定,政府核撥的人工生殖補助款,屬於免稅範圍,免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難受孕? 醫:做1件事有望自然受孕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5570雙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温國璋醫師強調,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發生率約在育齡女性的5%至10%,是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除了影響生育,也可能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確實需要小心注意,若是有相關症狀應至婦產科門診尋求幫助與處理。 -
黃金凍卵期!提高未來受孕成功率 女性把握30至35歲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9370現代社會晚婚、晚育已是常態,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27.7歲上升至2023年的31.5歲。面對生育年齡不斷推遲與未來的不確定性,許多女性在實現自我或投入事業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果我還沒準備好,卻又不想放棄當媽媽的機會,該怎麼辦?」。此時,「凍卵」便成為選項之一。 -
夫妻檢查正常卻難受孕? 醫:不排除與這4大狀況有關
兩性關係 / 不孕症8677夫妻接受備孕檢查後數值皆正常,卻仍然無法懷孕,是否需要透過人工生殖介入?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黃珽琦副院長表示,此前一名患者備孕2年、嘗試中藥調理、服用排卵藥治療,孕前檢查也無任何異狀,但卻遲遲未能自然受孕。 全球約30%的不孕夫婦被診斷為不明原因不孕。 -
醫療性凍卵凍精拚年底上路! 將以乳癌、血癌患者優先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288想要保有一線「生」機,不少育齡癌友自費存精存卵,衛福部國健署今天宣布,將推出「醫療性凍卵補助」,優先補助乳癌患者凍卵,男性血癌患者凍精,前者將比照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凍卵女性首次最高補助7萬元,至於男性血癌患者凍精,則補助數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