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免疫療法
-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癌症新知 / 肝癌95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騰裕醫師提醒,肝癌高風險族群應安排至少每半年一次的超音波追蹤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雖然如此,一旦發現肝癌時已進入晚期,也就是腫瘤已有血管侵犯或是肝臟以外的轉移,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先進的口服標靶藥物,也有人有不錯的反應,患者不應放棄希望! -
保養聖品角鯊烯有助抗癌成效 國衛院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676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明熙指出,角鯊烯是一種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天然油脂,為體內膽固醇合成的前驅物質,平時供給身體荷爾蒙與肌膚皮質的需求。目前角鯊烯大都從鯊魚肝臟或橄欖油提煉,廣泛使用在醫學美容保養品,近年來,躍身於生技要角,成為疫苗佐劑,國衛院進一步將它製作成黏膜型佐劑,成為抗癌免疫療法重要的一部分。 -
撞球名將珍娜李驚傳罹卵巢癌 荷爾蒙過度刺激是禍首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5364國逆婦癌權威、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治療卵巢癌的藥物愈來愈多,化療、標靶及免疫療法,切勿輕言放棄。 -
肝癌切除不再面臨超大傷口 腹腔鏡手術應用逐年增加
癌症新知 / 肝癌2835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黃俊傑醫師表示,肝癌為目前國內10大癌症死因第2位,每年有7千多人死於肝癌。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它慢性肝炎等,雖然在全面施打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及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問世後,B、C型肝炎的患者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但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肝硬化的患者仍舊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其它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 -
健保肺癌給付2019年耗費164億元 平均22.8萬元創新高
癌症新知 / 肺癌4207健保大數據顯示,去年健保醫療支出前10大癌症,前5名排序與2018年相同,第1名為肺癌,共花164億300多萬元,7萬1,900多人就醫,平均每人支出22萬8,000元。 -
脂肪也能幫助身體減重? 棕色脂肪粒線體扮演關鍵要角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214人體脂肪可分為棕色脂肪(好脂肪)與白色脂肪(壞脂肪),棕色脂肪能產生熱能消耗葡萄糖與熱量,嬰幼兒時期在身體比率較高,接著人體就會漸漸出現越來越多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由於白色脂肪不會消耗熱能,成年人肥胖多是因熱量攝取過多,慢性病風險就跟著增加。 -
癌症為何復發轉移? 中研院研發新抗體破解關鍵機制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68EpCAM是1種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常見於惡性腫瘤上皮組織,與細胞黏附、遷移、增殖、分化,以及腫瘤發生、進展有關。研究團隊發現,它會透過訊息傳遞來穩定PD-L1的蛋白,不讓免疫系統攻擊。 -
提升胰臟癌存活率 再生緣與彰基啟動臨床NK細胞療法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44329研究中1名85歲男性病患罹患胰臟癌,因年歲已高且病情嚴峻,合併多發性肝轉移、原因不明器質化肺炎,主治醫師原不建議進行積極治療,但病患與家屬仍不願意放棄任何希望,經醫師評估後進行免疫細胞療法、溫熱療法及化療的合併治療。約3個月療程後,腫瘤明顯縮小,且沒有產生副作用,至今已健康生活3年,與家人一同完成了更多生命中的待辦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