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數據
-
林口長庚攜手雲象、諾華 破解「骨髓增生性腫瘤」診斷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321林口長庚血液科主治醫師郭明宗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罕 見的血液癌症,可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以及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等4類,不同種類各有不同的預後及治療方式。 -
新冠肺炎衝擊糖友 醫師提出後疫情時代糖尿病照護攻略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3260新冠肺炎席捲全台,每一天、每一日傳統及網路媒體不斷地報導染病、死亡的消息,在慢性病友尤其糖尿病友間,成為異常關注的焦慮點。病友們都知道自己是高風險,但在防護疫病的同時,一部分的病友卻忽略了本身慢性病照護的基本功。 -
北榮AI發展中心揭牌啟動! 3大平台全面推動智慧醫療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643台北榮總「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AI中心)揭牌啟用,正式宣告全面推動醫療人工智慧的研發與應用。院長許惠恒院長表示,智慧醫療是台北榮總發展藍圖的主軸,即使在艱困防疫期間,也要加快腳步不能慢下來。 -
血管介入性治療腦血管瘤 比外科開顱手術可提高存活率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318宜蘭1名49歲李姓婦人,本身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但經常頭痛,甚時常感覺右眼脹痛且流淚不止,症狀持續3年。一日運動時突然感到頭部劇烈疼痛後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發現是腦動脈瘤破裂導致中風。經緊急血管介入性治療,不只撿回一命,也因搶救的早,日前已出院,並在復健後恢復良好。
-
對抗隱形缺氧猝死 智慧醫療「血氧即時監測平台」上線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69「血氧系統即時監測平台」可以隨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一旦血氧濃度低於95%,就會即時發出聲響,予以示警。醫護也能透過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將視線所見的環境影像傳送回遠端,讓遠端醫師不需直接患者,就能提供即時醫療診斷,減少人員染疫風險。 -
台灣健保全球抗疫成亮點 健保資料庫科技防疫重要關鍵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006健保署李伯璋署長7月7日下午參加健康經濟學年會(iHEA)台灣健保專題會議,以如何運用健保資訊科技對抗COVID-19:以台灣為例(How the IT system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lays a Role in Fighting COVID-19: the case in Taiwan)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台灣運用單一保險人制度的優勢,去年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透過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與健保大數據分析,展開科技防疫與精準防疫,成功防堵疫情擴散的經驗,獲得與會人士的讚賞。 -
沒症狀幹嘛噴藥? 氣喘患者錯誤用藥心態恐增死亡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199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王鶴健教授、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攜手分析2001年到2015年間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就醫情況與用藥習慣,結果發現,台灣氣喘患者因錯誤用藥習慣,提高急性惡化、死亡風險。 -
健保大數據成新藥幕後推手 相關研究刊登於健保署官網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2569看似冰冷的統計數據,卻是給付新藥的推手,從2005年至今,高達6,550篇研究採用健保大數據,不僅用於學術領域,也改變了健保藥物給付政策,眾多B肝患者因此得以給付抗病毒藥物,控制體內病毒量,大幅降低日後健保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