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標把治療
-
老翁戒菸20年因腰痛就醫 發現肺癌合併多處遠端轉移
癌症新知 / 肺癌325479歲呂先生已經戒菸20多年,2019年因腰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癌,並且發生多處遠端轉移,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標把治療方法,治療初期就有明顯效果,連續1年後卻發現腫瘤有惡化傾向,追蹤肺部致癌基因突變量略微波動且腫瘤指數也再攀升,後續改採用免疫治療約2年,再出現基因檢測數據與影像學惡化,後續再使用標靶藥物,目前控制良好。 -
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癌症新知 / 腸癌4519台灣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每80分鐘就有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63歲郭先生,40年職場生活,幾乎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去年在公司健檢發現肝臟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盡然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發生肝轉移;專科醫師呼籲,縱使發現癌症末期,現在治療藥物能拉長存活時間,病情也能穩定控制 -
國衛院小分子抗癌藥系統 僅20%劑量藥效倍增副作用減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3399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張俊彥表示,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方式為手術、放療、化療、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抗體藥物,各有其優缺點,但小分子抗癌藥物已成研究趨勢,原因為具有較高的毒殺能力、較佳的腫瘤組織穿透能力,提高藥效,且副作用較低。 -
衛福部癌症精準醫療整合平台 擬6、7月啟動造福癌友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2887台灣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首次與國際藥廠簽署合作協議,精準醫療大數據得以應用在癌友治療上,透過基因檢測結果,提供最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給參與此計畫的病患。 -
健保署NGS討論會議 傾向小範圍基因檢測給付疾病未定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3027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NGS可以單次針對1個範圍基因檢測,當癌症病患需要基因檢查,醫生可以鎖定基因範圍,單次就能檢查1組基因,發現那個基因出現異常,就不用再猜測可能異常基因,檢查陰性卻要再確認窘況,但因檢測價格較昂貴,可以給付疾病、時間點、族群都在討論。 -
健保肺癌給付2019年耗費164億元 平均22.8萬元創新高
癌症新知 / 肺癌4200健保大數據顯示,去年健保醫療支出前10大癌症,前5名排序與2018年相同,第1名為肺癌,共花164億300多萬元,7萬1,900多人就醫,平均每人支出22萬8,000元。 -
女星39歲罹乳癌標靶藥物控制 醫:有家族史應提早篩檢
癌症新知 / 乳癌3570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治醫師季懋欣表示,由報導與相關資料判斷,39歲確診乳癌相對其他患者比較早,比較可能原因在於遺傳或基因變異,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BRCA基因異常,就有50%以上機會發生乳癌,因此具有2等親內乳癌家族史女性,年輕時就可以先藉由乳房超音波發現早期病兆。 -
台灣大腸癌地圖都會區盛行率高 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癌症新知 / 腸癌4922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