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痔瘡
-
糞便有血!大腸癌?痔瘡?分不清 便便顏色藏玄機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497其實不僅台灣,大腸癌在日本也是容易發生的癌症,癌症死亡排比男性是在第3位,女性則是第1位。雖然大腸癌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部分民眾就算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也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自我安慰自己可能是痔瘡出血,除了否認自己有癌症外,也有可能是害羞不願意接受檢查。 -
總是帶著手機蹲馬桶? 這些壞習慣讓你有「痔」難伸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28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明,以前上廁所可能會拿著書本或報紙,現在許多人則是拿著手機如廁,一邊逛社群、打手遊,要是遊戲進入緊張激戰,可能一坐就是半個多小時。最近1、2年,收治不少年輕痔瘡患者,詢問病史及生活形態,幾乎都是重度網路及3C使用者,其中不乏大學生、高中生,年紀最輕的是14歲小男生。 -
大腸癌發生率連年增高 排便出血就應提高警覺!
癌症新知 / 腸癌3603黃洸偉指出,糞便帶血是腸胃科門診常見的問題,原因包括痔瘡、肛裂、大腸瘜肉、大腸炎、大腸憩室症,甚至是大腸癌。不少民眾患有痔瘡,因此發現便血時就直接聯想到痔瘡,而未進一步接受檢查。 -
排便帶血以為痔瘡 竟是胃裡4顆瘜肉都癌變
癌症新知 / 胃癌4725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高國堯表示,大部分民眾都知道腸道瘜肉可能癌變,胃部瘜肉多以良性為主,一般來說確實如此,但案例中的張奶奶為少見個案,4顆分開的瘜肉均屬胃癌,機率相當低。 -
婦人有「痔」難伸35年 中醫擺脫痔瘡重獲新生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3195痔瘡發生的原因常是長期便秘、火氣大,在廁所久蹲馬桶時過度出力,導致肛門壓力增加、靜脈曲張且瘀血,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痔瘡患者常有的共同症狀包括解便疼痛、帶血,解便時出現痔瘡脫垂、肛門有搔癢感及便秘現象。 -
婦人血便確診大腸癌 新術式可免除人造肛門
癌症新知 / 腸癌3661隨著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始終高居不下,連續1、20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排行榜前1、2名,呂宗儒醫師提到,7至8成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找不到相關家族史。如以年齡進行分析,50歲以上的患者,大都與抽菸、生活習慣不良、長期飲食失衡、嗜吃刺激性食物有關;如在50歲之前發病,則大都是因為基因遺傳。 -
慢性失血導致頭暈目眩 揪出元凶竟是痔瘡惹禍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090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蕭光宏表示,痔瘡組織是肛門內正常的襯墊組織,當襯墊組織異常增生,就形成所謂的痔瘡,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卻可能影響生活。痔瘡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常見症狀為腫、脹、疼痛、流血,從肛門進去大約1.5公分左右是直腸與肛門的交界,這交界之內的痔瘡組織增生稱為內痔,交界之外的痔瘡組織增生則稱為外痔。 -
中老年男性面對攝護腺肥大 何種情況該接受治療?
兩性關係 / 男人幫3801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說明,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隨著年紀而增加,因為攝護腺體積逐漸增大,導致排尿障礙愈來愈嚴重。攝護腺肥大症狀可分為2大類:(1)為排尿症狀,例如排尿細小困難、間斷排尿、要用力一陣子才尿的出來;(2)則是儲尿症狀,主要包括頻尿、急尿、尿失禁及夜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