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癌細胞轉移
-
頭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抽菸、喝酒、嚼檳榔罹患機率高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3628頭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6、死亡率第5的癌症。一般而言,頭頸癌好發年紀在55歲到60歲之間,若本身如上述個案帶有p53基因突變,罹患癌症的機會則相較高出許多。除了基因影響,常見造成頭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 -
肺癌為10大癌症死亡率第1名 肺癌中「癌王」非它莫屬
癌症新知 / 肺癌2823彰化1名57歲的陳先生從事庭園造景工作,菸齡30年,菸癮最大時1天可以抽到3包菸,起初有喘不停、完全沒有聲音的症狀。於別家醫院接受氣喘治療2年多,都沒有太大的改善,沒想到卻意外被宣判小細胞肺癌末期,左上肺的腫瘤合併多處淋巴腺轉移,僅剩4個月的生命。 -
腎臟癌發現多已晚期 多重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造福癌友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4714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7年腎癌確診人數為1437人,相較前於5年前發生人數成長逾2成,裘主任表示,這與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驗普及有關,許多人透過健康檢查,得以提早發現確診。裘坤元主任指出,腎臟位置在腹腔較深處的地方,加上早期腎癌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血尿、腹部腫塊及腰部痠痛時,多已到了晚期,甚至可能轉移至其他部位。 -
攝護腺癌治療新趨勢 精準治療為轉移性病人帶來新曙光
癌症新知 / 攝護腺癌3921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吳文正表示,針對轉移性去勢療法無效的攝護腺癌,目前已有精準醫療的標靶藥物,臨床上能有效延緩疾病惡化、提升病人整體存活率。精準療法的出現,可幫助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人重新強化治療目標,也為部分病人在化療之前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3470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 -
7旬翁血尿長達1周以為膀胱結石 確診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癌症新知 / 攝護腺癌3985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荷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荷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癌症新知 / 乳癌206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癌中心鄭翠芬主任指出,黃小姐雖是早期乳癌,但術後未良好配合醫囑持續治療,很容易導致癌細胞在短期內復發甚至轉移,提醒早期乳癌患者不可輕忽術後預防的重要性。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教授呼籲,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超越8成,且現今治療日新月異,患者可依照不同基因表現訂定個人化治療方針,術後應配合醫囑積極治療預防復發。 -
癌細胞轉移脊椎痛到走不動 手術清除腫瘤助恢復步行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05460歲的患者下背痛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沒想到疼痛竟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最後痛到躺著送醫院,檢查發現是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所幸透過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 攝護腺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患者經急診收住院後,經一系列檢查並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隨即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