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蜜蜂
-
520世界蜜蜂日!虎頭蜂危險性較高 專家教你安全面對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584每年的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此節日是由斯洛維尼亞於2017年倡議設立,目的在於提高公眾對蜜蜂及其他授粉者的保護意識,並推動永續農業的發展。蜜蜂在自然界中扮演關鍵的授粉角色,對於人類的糧食生產至關重要。新北市動保處也藉此機會呼籲民眾一同關注並尊重這些辛勤的小生命。 -
被蜂螫嚴重恐休克! 過敏性休克症狀與自救方法全解析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4765據新北市消防局統計,蜂螫事件多發生在金山、三芝、烏來、瑞芳和深坑等地的山區步道,其中又以瑞芳山區較多,如八分寮登山步道、三貂嶺步道、幼坑瀑布步道、大粗坑步道等。近期新北市蜂螫事件頻傳,已有多名登山的民眾,遭到虎頭蜂等帶有毒液的蜂類螫傷,甚至造成過敏性休克,最後搶救不治。究竟在過敏性休克症狀有哪些?除了遭蜂螫,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過敏性休克?又該提前做哪些準備,才能在過敏性休克發生當下自救呢? -
秋季郊遊小心蚊蟲和蜂螫!自保4撇步 防後遺症找上門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076在這個秋高氣爽、陽光溫和的季節,特別適合從事戶外踏青、健走等戶外活動,但最怕成群虎頭蜂來襲、叮咬,急診醫師提醒,登山時,切忌穿著鮮豔、塗抹香水;如果遇到虎頭蜂盤旋,不要用手或樹枝驅趕,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不可尖叫大喊或揮動雙臂,一旦動作激烈,就可能引發蜂群攻擊。 -
虎頭蜂築巢期!螫人事件頻傳 專家示警登山見蜂窩快躲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3476新北市近來發生多起蜂螫事件,發生地點包括瑞芳山區、石門青山瀑布步道、烏來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等,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表示,目前皆已封鎖相關步道,並由公所協助設置警示標誌。提醒民眾盡量避免9月至11月登山,若在外登山應待在登山步道上活動,切勿離開步道範圍進入密林或小徑活動,以免驚擾虎頭蜂群。 -
夏秋易遭蜂螫!輕微螫傷可靠這招緩解 戶外活動應小心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933蜂類螫傷可分為蜜蜂和虎頭蜂螫傷,根據衛福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物中心的最新研究報告,於2001至2021年期間,共有611名因蜂螫傷通報至毒物中心的病人,其中441名患者更有詳細的臨床資料可供探討與中毒嚴重度有關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蜜蜂和虎頭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特別是9月份通報螫傷的人數達到最高峰。 -
銘傳生物科技學系團隊研究蜜蜂腸道菌 發現新種乳酸菌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2223為增加蜜蜂抵抗力,銘傳大學生科系廖家妤、鄧進男、王昱璇、陳韋華這4位學生,在陳奕伸老師指導下進行分離並分析蜜蜂腸道的乳酸菌種類。經過半年研究,成功發現未曾被驗證、隸屬於Fructobacillus屬的新種乳酸菌,並以蜜蜂屬名為這株乳酸菌命名為「Fructobacillus apis nov.」。 -
網傳「螞蟻不吃純蜂蜜」怕被黏住? 這種說法誤會大了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62不少網友認為,螞蟻不吃純蜂蜜,論調為蜂蜜的水分含量低,過於黏稠,螞蟻容易被蜂蜜黏住,一旦偵測食物的工蟻無法適時回巢通報,其他螞蟻就很難將美味的食物搬回巢穴。對此,食藥署表示,這個訊息是錯誤的。 -
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引發敗血症亡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6552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或皮膚上有傷口沒有處理好,皮膚的寄生細菌金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就有可能入侵到皮膚下層,導致發炎感染,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因為感染部位腫脹,皮下呈現類似蜂窩形狀,因此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跟蜜蜂或蜂窩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