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類風溼性關節炎
-
糖尿病藥品檢出致癌物NDMA 共9批235萬顆全面回收
醫藥衛生 / 藥品安全2882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第2型糖尿病第1線用藥主成分metformin,製作完成品後,不明原因可能殘留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因此食藥署今年開始要求所有主成分metformin藥品,都要逐批檢驗NDMA含量,必須最大容許量低於96ng/日標準,一旦超過就要回收。 -
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早治療 可能降低心血管硬化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639利兹大學心臟病學教授Sven Plein表示,在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初期,即便是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硬化程度也會增加。研究中找來了82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透過心臟掃描之後發現,主動脈血管僵硬化程度比沒有罹病的人還要高。 -
骨質疏鬆需要治療嗎? 為減少骨折發生有其必要!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609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說,骨質流失在沒有任何保健觀念的介入之前,是隨著年齡增長漸進發生的,事實上就是一種慢性病的概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2016至2019年國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平均盛行率分別為25%、21%、10%,而骨質疏鬆症在50歲以上的盛行率約20至30%,此數值可能還是低估的情形下,相對於三高預防與介入的積極,國內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概念可能還是停留在老化的自然現象,不需要積極面對。 -
類風溼性關節炎注意 免疫制劑恐讓康復型B肝再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644北榮長期追蹤1,494位康復型B型肝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結果發現,其中17位患者發生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即已經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現),部分患者發生嚴重肝炎。 -
關節腫痛難忍 中年婦女是類風溼性關節炎高危險群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770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醫師陳俊銘表示,案例中的陳媽媽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手部關節已經腫痛到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人幫忙才能完成。臨床上很多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也總是忍痛很久才來就診,但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開始遭到破壞,嚴重還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
適度重訓有助於延緩骨質疏鬆 醫:存骨本要趁早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741何春生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性骨鬆和續發性骨鬆,前者因年紀漸長或女性停經後所導致,後者則是因內分泌問題(如甲狀腺亢進)、血液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因素(服用類固醇)等因素產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都是高危險群,年長且同時罹患慢性病者,結合2項以上危險因子,尤須注意。 -
關節炎患者不再苦不堪言 改善飲食內容有幫助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776在研究中,食用植物性飲食2個月之後,發現患者的C反應蛋白指數較低,C反應蛋白指數是1項發炎的指標。另外,其他研究也表明,與植物性飲食中相關的低脂肪和高纖維,有助於緩解晨僵和關節腫脹。 -
身體微循環出現障礙導致缺氧 血壓升高恐是代償反應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980暢銷書《優氧》作者張安之指出,動脈就像馬路底下的大自來水管、微血管如同家裡水龍頭的小水管,大動脈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廚房的小水管堵住了,就算大水管再怎麼暢通也無濟於事。身體的血液從心臟出來,經過動脈接到微血管,再經由靜脈回流至心臟,身體的每個細胞透過微血管獲得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也透過微血管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送走,這個現象稱為「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