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缺損罹肺癌風險高 年輕不抽菸也要提防

3283
【NOW健康 夏亞凡/台北報導】
蔡俊明教授與ALK-+患者星希亞
▲台北榮總教授級特約醫師蔡俊明表示,近年發現致癌基因ALK,可說是研究一大突破。
fiogf49gjkf0d

年輕不菸,也可能罹患肺癌。研究指出,臨床上逾九成罹患肺癌女性不抽菸,除空氣汙染因素,個人體質包含基因是否容易受損、基因修復能力及個人免疫能力都會影響罹患肺癌機率。

肺癌歷來被視為無聲的疾病,尤其高達約八成五肺癌患者的非小細胞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高達七成病友發現時已是肺癌晚期,不僅不適合手術開刀,癌細胞甚至已發生轉移,造成死亡率始終高居不下。

台北榮總教授級特約醫師蔡俊明表示,近年發現致癌基因ALK,可說是研究一大突破,由於腦部組織存在「血腦屏障」(BBB),阻礙藥物難以進入大腦,ALK陽性患者過去發現時多只能仰賴開刀或放射治療。整體統計上,相較於其他吸菸型肺癌,這類患者甚至更少吸菸且更為年輕,平均年齡僅52歲。

所幸肺癌個人化醫療時代來臨,現在可為肺癌患者安排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基因,再進一步善用標靶藥物,即可打造量身定做的醫療策略。不過,ALK標靶藥物也有副作用,諸如常見的腹瀉、腸胃不適及肝功能受損等,當出現不適時,患者應主動與醫生溝通進行控制或調整用藥。

蔡俊明表示,新一代及後續開發的標靶治療對腦部皆有高度的穿透性,可解決臨床上的治療困境。過去就曾有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在出現腦轉移後,接續使用後線標靶藥物,在腦部腫瘤及整體控制上已經顯示出效果。

2016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NCCN「非小细胞肺癌臨床指南」)將標靶藥物列為ALK陽性患者的第一線治療。蔡俊明表示,若台灣未來在ALK陽性患者的治療進程中,能將標靶藥物再往前推進至第一及第二線,將可期望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

蔡俊明提醒,腫瘤的致癌途徑往往非單一成因,對於部分ALK陽性患者而言,化學治療同樣具良好效果,患者不應完全排斥化療,宜積極配合醫師建議,衡量病情發展,透過不同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