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吃太好?! 篩檢大腸直腸癌不可馬虎

2417
【NOW健康 黃筱雅/綜合報導】
吃太好?! 篩檢大腸直腸癌不可馬虎
▲「糞便潛血檢查」與「肛門指診」同屬常見的篩檢大腸直腸癌方法,其潛血反應的本質上,是檢測過氧化酵素活性的一種檢測。血紅素的假性過氧化酵素活性會造成陽性反應,若是食物中含有過氧化酵素活性或其他良性胃腸道出血,如痔瘡或憩室,也會產生陽性反應。(圖/ingimage)

近幾年來,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的西化,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口逐年增加中。至於為何在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時候,多半已是晚期階段,而且大部分癌細胞都已經轉移,這與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生長情形和位置,關係密切。因此,早期且定期的篩檢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常見到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直腸鏡、鋇劑灌腸攝影、乙狀結腸鏡及纖維大腸鏡等等。其中,「肛門指診」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簡單的篩檢方式。肛門指診約可以檢查出肛門以上7到10公分的直腸癌,這大約占了25%的大腸直腸癌。

 「糞便潛血檢查」與「肛門指診」同屬常見的篩檢大腸直腸癌方法,其潛血反應的本質上,是檢測過氧化酵素活性的一種檢測。血紅素的假性過氧化酵素活性會造成陽性反應,若是食物中含有過氧化酵素活性或其他良性胃腸道出血,如痔瘡或憩室,也會產生陽性反應。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俊男醫師表示,大腸息肉多半無症狀,唯一的症狀是流血或「糞便潛血檢查」。若潛血檢查呈陽性者,應勇於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藉此機會在大腸息肉(癌前病變)階段將其切除。值得注意的是,在出血還沒有超過一定的上限,或是間斷性出血的腫瘤病變時,則可能會產生偽陰性的反應,民眾需多加留意。

 早期「大腸內視鏡」的彎曲度約為90度,視野角也僅60度,操作不方便,也因如此,檢查的成功率不高;拜科技進步所賜,近年來大腸鏡的彎曲度大增、視角也變大,使插入後技術比較簡單,有經驗的醫師95%以上都可到達大小腸交接處的迴盲瓣,大多數也可在深入小腸末端。而且發現腸道內有不正常病灶時,也可經由內視鏡做切片檢查,有些息肉也可立即移除。

 「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與「大腸內視鏡」主要差別在於長度,軟式乙狀直腸內視鏡為60公分,一般檢查深度大可達降結腸、脾彎處。另外,「乙狀結腸鏡」長度介於10至30多公分不等、是筆直的金屬製硬管子,不過也有拋棄式的塑膠製品,加上配有的光源設備,可直接觀察變化。但因硬式直管不易越過直腸和乙狀結腸相接處的轉彎處,所以大多只能檢查到15至20公分。

 於大腸直腸癌篩檢中,「鋇劑灌腸攝影」為檢查腸部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檢測方式即經由肛門,使用特殊的注射器具,再注入X光無法穿透的鋇劑、或是打入空氣以增強對比性,之後再藉由X光攝影,使得直腸、大腸、甚至遠端的小腸構造能夠清楚呈現,了解體內是否罹患疾病。

 亞東醫院腫瘤暨血液科主任蕭吉晃醫師提醒,預防大腸直腸癌要少吃動物脂肪及內臟,尤其是紅肉,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燒烤,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易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相當重要,多攝取蔬果和高纖飲食、多運動是預防的不二法門。目前國民健康局正積極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活動,希望民眾能早期診斷,以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治癒機會。

【專題/十大癌症系列導報】相關新聞:

專題》聞癌色變! 別讓癌症找上你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2&id=15121

專題》乳房篩檢停看聽 超音波vs攝影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15245

專題》路透社:肥胖女性罹患乳癌風險高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15279

專題》預防攝護腺癌 飲食減重多管齊下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60&id=15356

專題》攝護腺癌治療 應針對不同期別審慎評估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6&id=15491

專題》漫談肺癌篩檢方式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72&id=15571

專題》陶大偉肺癌病逝 面對肺癌應及早治療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72&id=15578

專題》肝是沉默的器官 預防肝癌定期檢查不可少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4&id=15594

專題》別讓肝苦一輩子 肝癌治療停看聽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4&id=15600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