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巴金森
-
長新冠竟引發巴金森氏症! 63歲婦染疫後行動突變遲緩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62963歲莊太太半年前突然行動遲緩、反應變慢,懷疑是巴金森氏病,可是採取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她在朋友介紹下改到大醫院治療。醫師問診後得知,莊太太的症狀是感染COVID-19後才出現,判斷恐是「長新冠」,後續藉由藥物調整、生活習慣改變及靜脈營養療法等一系列治療,病況才獲得顯著改善。 -
6旬婦罹巴金森氏症!長期服藥病況卻無感 原因出在這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458巴金森氏症患者用藥需要多注意,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治療團隊營養師陳姿羽表示,患者最好在飯前30分鐘或飯後1小時服藥,且避免與高蛋白質食物同時服用,以減少食物對藥物吸收的影響。 -
中醫大附醫研發智憶康 AI輔助1分鐘內評估有無失智症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401981歲的張伯伯原來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由專業人員進行心理量表測驗、腦部MRI影像等檢查,結果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後來便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1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 -
巴金森氏症與老化不同 醫師提示:從非動作症狀可區別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430曾經遇過一位80歲的女士,被家屬送到急診的時候,已經不會動、不會講話。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王韋翔醫師表示,經過檢查評估,病人屬於較嚴重巴金森病,只是過去的症狀一直被家屬認為是單純老化,而沒有就醫檢查。 -
老化危機!7旬翁手抖便秘、睡眠變差 竟罹巴金森氏症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409巴金森氏症目前無法完全治愈,但只要配合醫囑適當使用藥物,症狀仍可獲得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會得到提升。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豫提醒,如果民眾最近感覺力不從心、動作變得緩慢、肢體僵硬、走路步伐變小、或手腳出現顫抖的情況,建議尋求神經內科醫師的諮詢和評估,一旦確診巴金森氏,及早治療能夠有助於症狀的控制。 -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舉辦研討會 展望智慧醫療新趨勢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3372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在今(2023)年邁入改制後第20年,特於9月5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周年研討會,針對目前健康檢查與管理的趨勢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流。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健康檢查已經從疾病篩檢,轉向疾病風險預測、精準健康、功能性檢查等方向,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期盼能藉由20周年研討會與多方交流及學習,全面提升健檢客戶的服務與未來,讓健康檢查更加全面、精準,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照護。 -
阻力運動不只能訓練肌力! 研究:還有助於延緩這疾病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30來自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和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1項小鼠研究評估了阻力訓練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在實驗期間內,研究人員觀察了進行阻力運動的小鼠,持續4周以上,發現其大腦中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數量較少,而且還出現更多小膠質細胞,能有助於清除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免疫細胞,減少小鼠的焦慮感,並且在實驗空間中移動的次數變得更少。 -
英國研究:長者常失眠、做惡夢 恐高機率患巴金森氏症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904臨床顯示,「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者未來罹患巴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經退化疾病機率較高,且早在巴金森氏症動作症狀發生的5至10年,就先出現睡眠障礙,因此,被視為早期前驅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