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心導管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因疫情 平均就醫晚40分鐘死亡風險增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61疫情嚴峻,就醫民眾明顯減少,連心肌梗塞就醫率也跟著下降,據統計,與去年同期相較,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平均就醫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延遲近40分鐘,死亡風險大增。 -
31歲男反覆血栓、心肌梗塞 竟是罹罕病血小板增多症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48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患者到院時發現其右冠狀動脈嚴重血栓,住院期間經過多次血栓抽吸術治療,並使用多種藥物,方才穩定病情。由於病患年輕,且大量心血管血栓的表現並不尋常,於是安排抽血檢查,發現其血小板數目高達57萬/UL(正常值為15萬~45萬/UL),超出標準太多,便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 -
心臟缺血真要命! 專家圖解冠狀動脈狹窄帶來這些問題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30176歲王女士是1位洗腎患者,因為胸悶、活動會喘而到心臟內科就診。檢查發現,她的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的狀況,所以只要活動量增加,心肌就會缺氧,而導致胸悶不適。 -
主動脈瓣膜逐漸鈣化變狹窄 情況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4152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常隨年齡增長而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門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 -
心耳位心房上方突起囊狀構造 血液滯留恐成血栓釀中風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0265歲周先生有高血壓病史,2年前曾因下肢疼痛就醫,發現下肢急性動脈血栓,立即處置後並無大礙,同時發現有心房顫動,長期追蹤並使用藥物控制,仍然發生2次腦部小中風,雖在及時治療下沒有發生後遺症,但周先生想防範大中風發生,選擇「迷宮手術併左心耳夾閉」手術,降低心血拴出現風險。 -
「心痛得要死」真的有這病! 醫揭「心碎症候群」病因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302失戀的時候,我們常說自己「心痛得要死」,太感動的時候,也會覺得「開心得要死」,這些話原來不是開玩笑!當人們面臨巨大的情緒刺激時,有可能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章魚壺心肌症」發作,因而發生心痛、胸悶或是喘不過氣等症狀,一不注意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
避免心臟猝死憾事發生 定期心肌掃描檢查排除心臟危機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07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韓登宇表示,一般而言,提到心血管疾病時,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跟老年人聯想在一起。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在40至59歲的中壯年中,有5%至6%的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更有2%至3%的人會發生心肌梗塞。而在20至39歲的年輕人中,雖然發生率不到1%,但也並非心血管疾病的絕緣體。 -
爬樓梯氣喘吁吁恐冠心症報到! 這「6大症狀」要警覺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427上述兩位患者都是因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接受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氧氣及養分的血管,當狹窄、阻塞時,就會出現胸悶、胸痛、氣喘、心跳加速、頭暈、冒冷汗等症狀,若能於確診當下立即接受治療,則可免於日後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