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步態
-
長新冠竟引發巴金森氏症! 63歲婦染疫後行動突變遲緩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81063歲莊太太半年前突然行動遲緩、反應變慢,懷疑是巴金森氏病,可是採取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她在朋友介紹下改到大醫院治療。醫師問診後得知,莊太太的症狀是感染COVID-19後才出現,判斷恐是「長新冠」,後續藉由藥物調整、生活習慣改變及靜脈營養療法等一系列治療,病況才獲得顯著改善。 -
65歲婦下半身痛到不能走 可靠這手術解決神經狹窄問題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621長年經營珠寶生意年約65歲的陳姐,已受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困擾多年,5年前,大陸的醫院建議她動手術,雖然疼痛依然存在,但她的活動能力並未受到太大影響,所以一直沒有去做手術。最近症狀變得較為嚴重,痛到幾乎無法行動,因此決定回台就醫檢查,經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脊椎狹窄和神經根受壓嚴重,醫師決定為她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 -
6旬婦確診新冠竟出現肌肉痙攣! 醫解析肌張力不全症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592年約63歲的女士於今年7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咳嗽、流鼻水的症狀外,同時還伴有雙眼難以張開,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上呼吸道症狀雖有逐漸改善,但雙側眼瞼痙攣的情形卻愈來愈嚴重,甚至因看不到路、步態不穩,而時常跌倒受傷。後續幾個月,痙攣情形還影響到頭頸部的其它肌肉,造成她臉部歪斜、不自主咬牙、斜頸及頭部顫抖。至神經內科求診後,醫師開立口服抗痙攣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但症狀並未改善,且愈發嚴重,連講話都變得結巴不流暢,神經內科醫師臨床診斷發現,疑似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肌張力不全症及神經退化有關。 -
啤酒無限暢飲的下場!中年男因頭暈送醫 竟罹低血鈉症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5756歲王先生長期酗酒且有肝硬化病史,他於連假期間從白天喝到晚上,天天喝超過10罐啤酒,直到步態不穩、頭暈被帶到門診就醫。醫師在檢查後發現患者嚴重低血鈉,加上血液滲透壓及尿液滲透壓都偏低,診斷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並警告王先生務必戒酒,以免危及生命。 -
入秋早晚溫差大血管健康要顧好 補充1成份慎防腦中風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8577新北順安復健專科診所滕學澍醫師指出,像是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急性發作等,主因便是氣溫驟然降低會造成血管快速收縮,促使血壓上升,輕則增加末梢肢體血液灌流不足的情況,導致手腳冰冷、肢體麻木感、疲倦、水腫等症狀;而高血壓患者在接觸到冷空氣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恐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急性發作。 -
征服高山先預防高山症! 專家揭高山症用藥不只威而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107如何預防高山症?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師林思雯提出登山前必知的用藥3原則,包括「出發前先諮詢旅遊醫學門診」、「注意使用預防用藥時機」、「主動告訴醫師病史、安全用藥」,建議民眾在登山之前,應掌握這些原則,以防止高山症發生。林思雯指出,高山症危險因子包括,海拔高度、攀爬速度、個人體質等,與平時的體力和運動習慣無必然關係,常運動、體能狀況優越者罹患高山症風險不見得低於一般民眾。 -
孩子步態不穩小心是扁平足! 物理治療師公開3招預防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221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黃尚阡醫師表示,兒童的足弓約在2至6歲開始發育,最晚在10歲前發育完全,過程中家長可多觀察留意兒童的平衡與行動能力、觀察及追蹤足弓的形成,多使用環境刺激、安排足部訓練,都能幫助兒童足部肌肉發育、增加足部穩定性,及早發現、即時預防與治療都能降低形成扁平足的機率,早期介入治療對於扁平足兒童的行走狀態與能力更是至關重要,可預防兒童功能性扁平足問題並促進足弓的發展。 -
A型流感26重症6死!10歲女童腦病變不治 病程短短4天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3751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本週有6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年紀最小的是南部10歲女童,有打過疫苗,但突發40度高燒,且發病隔天開始意識不清,步態不穩等症狀,經過流感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陽性,且經腦部斷層掃描發現是急性腦炎,送入加護病房,但因感染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炎,發病第4天後不幸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