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病識感
-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7238依據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口,其中65 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約28萬人),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影響,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然而,失智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民眾又該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失智呢? -
疫情恐讓思覺失調症惡化 家人支持與規律用藥不能停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58葉啟斌說明,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方式除了每日的口服藥之外,也有多種施打頻率的長效針劑,幫助維持體內藥物濃度,由於每日用藥需要病人有穩定的病識感,但藥物濃度需要每日補充,如果漏藥就會增加復發機率與疾病惡化的風險。相較之下長效針劑透過緩慢的釋放維持藥效,拉長對於病情的保護。 -
思覺失調積極接受治療 近6成可重返職場繼續就學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3224鹿港基督教醫院長青院區副院長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但治療過程中最擔心患者「機構化」,無法離開治療機構,再難回到社區生活。因此,住院期間除了給予藥物控制病情外,還應多運動,透過職能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方式,讓患者恢復生活能力,甚至有機會重返職場。 -
思覺失調症並非不治 有病識感及穩定用藥可控制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477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藍祚鴻表示,思覺失調症症狀包括幻聽、妄想、社交退縮等,屬於腦部疾病,和身體其它部位的疾病一樣可以治療。病發後頭5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及早、持續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降低復發風險;反之,若任意斷藥,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 -
高中生沉迷網路世界產幻覺 醫籲多注意孩子心理需求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532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許雅惠評估小均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情況,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也轉介給心理師治療。治療過程中發現小均覺得自己長期被忽略,加上成績不佳導致低自尊,而選擇網路世界逃避現實。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並聯合父母、學校老師,陪伴小均找到興趣與舒壓管道,1年後,今年即將升高一的小均終於順利脫離網路世界的禁錮。 -
畢業生初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 職場適應障礙比例增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678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在承受比學生生活更大的壓力時,如果出現失眠、心悸、肌肉無力及腸胃不適等,就可能是「職場適應障礙」。除了上述身心症狀,超過5成患者合併焦慮、憂鬱、煩躁,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等情緒失控問題,症狀持續時間可長達3個月。 -
肺阻塞列10大死因第7位 吸菸為重點高風險群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16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排名台灣10大死因第7位,40歲以上成人約6.1%罹患肺阻塞。肺阻塞為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典型症狀包含慢性咳嗽、濃痰、喘鳴、運動易喘。長期吸菸已被證實為高風險因子,80%肺阻塞死因與吸菸有關,且風險與吸菸時間成正比。 -
運動健身養肌肉 沒想到竟灰指甲上身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790臺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解釋,灰指甲就是黴菌感染,指甲局部變厚,質地變脆,但因不痛、不癢,許多民眾沒有病識感而忽略治療,除了影響美觀,還可能傳染給同住的家人。治療上除了選擇可殺死黴菌、便利的外用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銼甲」,在塗藥前先將壞死與空洞的指甲銼除、銼薄,讓藥物容易吸收,還能一併刺激指甲生長,縮短治療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