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社會互動
-
新版圖文「失智症10大警訊」淺顯易懂 生活中趨吉避凶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7953隨著人口老化,失智患者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推出更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除了常見的記憶力變差,如果在家裡時,常將物品放在不合理或不恰當的位置,而找不到,或是語言表達、書寫出現障礙,均屬於失智警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為多種病因的症狀組合,因此症狀也多樣化,為此重新整理10大警訊、預防文宣,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傳遞給民眾,希望民眾掌握風險因子、提早辨識警訊,從日常生活保護大腦健康。 -
翻轉神經多樣性孩子人生! 「生活導師」幫助健全發展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6934每年約有2、3千名「神經多樣性」學童未能納入早療系統,即使接受醫療照護,也因諮商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缺乏,及健保給付點值偏低,而未能獲得足夠治療。為此,立委、民團及醫界攜手推動「生活導師制度」,希望翻轉自閉症、過動症等孩子的人生。 -
語言理解力變差提高孤獨感 影響大腦功能恐增失智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7410人口老化,獨居老人愈來愈多,許多研究指出,孤獨長者死亡率較高,容易罹患高齡憂鬱症。國衛院最新研究進一步證實,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老年人大腦組織可能已經出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 -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 臺師大:中高齡教育設計精緻化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688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提升台灣的高齡照護將是一門重要的功課。臺師大於12日發布「中高齡教育政策建議書」,並指出中高齡教育設計精緻化的重要性。臺師大呼籲政府應該提出相應政策,讓學習及早融入高齡人口的生活,幫助中高齡者擁有自主及獨立的能力,維持生理、心理、人際互動及精神方面的健康。 -
照顧者也能喘息!家總試辦2對多照顧 緩解長照人力荒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473「互助喘息」服務已申請通過國科會人文處以包容為導向科技計畫, 目前在台北市「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復華據點」、「萬華中正據點」,嘉義市「幸福樹日照中心」、「厚福花甲食堂」共計4處據點試辦,除了家庭照顧者,外籍看護工也可加入換工。 -
家扶:3成早療兒曾受異樣眼光 昆凌籲大眾接納早療兒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243衛生福利部統計,幼兒發展遲緩通報量連年攀升,並於2022年創新高,但近年實際接受早療服務的兒童數僅占全國幼兒人口平均約1.65% ,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6%到8%,顯見尚有早期療育需求的兒童等待被發現、服務介入。 -
疫情趨緩逐漸解封 杜絕憂鬱從停止「社交孤立」開始!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355進入後疫情時代,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防疫措施鬆綁,大家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但調查發現,在疫情期間有憂鬱、焦慮症狀者大幅增加,回歸正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問題而造成社交孤立。 -
6成以上失智患者未失能 憶起樂齡過生活增加社會參與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56574歲劉先生退休前擔任證券、食品等相關業務工作,喜歡與人互動,但兩三年前,因腦中風引發血管型失智症,個性變得內向,在家人鼓勵下,半年前參加台北市「憶起樂齡過生活」活動,接受職前訓練、認知課程,讓他重溫業務員角色,相當開心。